案例介紹
今天我們想為您講解一個認知癥老人的事例。鈴木先生患有認知癥(俗稱老年癡呆),入住到養老設施不久,就開始反復在養老設施里徘徊游走,好幾次都差點摔倒,讓周圍的介護人員非常擔心。利用這個案例,讓我們回顧鈴木先生重新恢復安詳生活的過程,看看專業的介護服務人員在照護認知癥老人時,特別注意了哪些地方。
這個實例發生在日本某個[認知癥老人集體之家](Group Home)。對大家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在日本,有一類介護設施稱為[認知癥老人集體之家](Group Home)。它是指,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并保持與同一地區生活的人們的交流。以此為前提,與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介護和輔助的專業服務人員一起構建的共同生活單元(一個單元為5至9個人)。
鈴木先生入住后的狀態和問題
鈴木先生是一位八旬老人,身體狀態被判定為“要介護5”!耙樽o5”是指日常生活都需要介護的狀態。不僅進行日;顒訒霈F障礙,溝通交流也有困難,認知癥的情況就會表現為徘徊游走等多種癥狀。
鈴木先生入住[認知癥老人集體之家](Group Home)不久,就開始頻繁的起身、無法安坐,在屋子里走來走去。由于走路姿勢前傾,走路抬不起來腳,特別是有時變換方向時,身體重心不穩,有好幾次都差點摔倒。讓周圍的介護人員膽戰心驚,這樣下去遲早有一天會摔倒。
思索如何改善現狀,提出假設
為了保證鈴木先生的安全,盡可能降低摔倒的危險,也必須盡快改善徘徊問題。設施的介護人員認為,首先需要理解鈴木先生的言行。這樣,就可能減少徘徊次數,防止跌倒。
其次,介護人員觀察到老人不安的情緒,如果為他提供一個讓他能夠排解不安情緒、踏實放心的空間,他自然就會停留在這個地方更久,其結果就可以減少徘徊的次數。
另外,從身體方面也進行預防,介護人員決定增加由理療師上門提供的下肢按摩,防止腿部肌肉退化。同時和介護人員一起,下意識抬腳步行,逐漸形成習慣,有效防止跌倒。
介護人員基于以上假設,為老人制定護理計劃
首先,為了全體介護人員都可以更好的理解鈴木先生的情況和變化,在設施內放置了若干記錄老人徘徊的記錄卡。誰注意到徘徊狀態中,老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誰就記錄在記錄卡上,連續統計兩個月之后分析了老人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
其次,為了讓鈴木先生能夠更舒適更踏實的生活,利用設施里的日式榻榻米房間,請他在那里放松心情。此外,每周在護理計劃中添加兩次訪問按摩,介護人員走路時也會幫助老人下意識抬高腳尖。
鈴木先生的變化
通過分析記錄卡,介護人員逐漸發現了老人的行為對他本人來說有特殊含義。在理解了這些含義之后,介護人員通過和老人主動聊天,誘導等方法,老人逐漸減少了在設施內徘徊的次數,達到了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外,鈴木先生逐漸在榻榻米房間吃午餐,打盹兒,這里成了讓他舒心踏實的地方。不僅徘徊的次數減少許多,本人臉上也露出了安詳的表情。
同時為了避免摔倒而進行的定期按摩,以及下意識的抬腳步行都起到了作用,防止了老人肌肉力量的下降。
和入住之初相比,如今的鈴木先生出現了很多變化,安穩祥和的時間增多。摔倒的風險減少,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
[認知癥老人集體之家](Group Home)的介護人員在回顧鈴木先生的變化時,認為有三個要點幫助了老先生。
一,介護人員沒有為了回避摔倒的風險,強行禁止老人的徘徊行為。而是理解老人的心緒,查找癥狀出現的原由。
二,尊重入住老人的人格尊嚴,加深相互間的信賴關系。
三,介護人員作為介護團隊,共享對老人的認知和與老人相關的信息,齊心協力共同改善現狀。
正是由于在護理鈴木先生時,貫徹執行了以上三個要點,才能讓老人在不知不覺間改善了癥狀,獲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今天的內容是否對您有幫助呢?認知癥老人中常見的徘徊,對老人而言通常是有理由有意義的事情。在這個實例當中,介護人員充分理解了老人這些行為的意義,并結合老人的性格以及以往的生活經歷,情緒,身體狀況等多種要素,在此基礎上針對個人進行恰到好處的護理工作。
我們衷心希望通過今天的事例,能夠幫助您加深對照料認知癥老人,以及[認知癥老人集體之家](Group Home)照料老人的特點。
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湘ICP備15011513號-1」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9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